男人撕开奶罩揉吮奶头视频,精品影院,毛片无码国产,美女视频黄频a美女大全免费下,久久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化學加-六摩爾!客服熱線:186-7688-2001

徐藝軍課題組Angew:界面精準催化策略設計助力高效光驅(qū)動合成苯并咪唑耦合產(chǎn)氫

來源:福州大學      2024-08-21
導讀:近日,福州大學徐藝軍教授團隊報道了一種新穎的Lewis酸位點與氧空位(VO)界面協(xié)同催化策略。

圖片1.png

第一作者:黃芷桑
通訊作者:徐藝軍
通訊單位:福州大學

論文DOI:10.1002/anie.202412707


全文速覽

近日,福州大學徐藝軍教授團隊報道了一種新穎的Lewis酸位點與氧空位(VO)界面協(xié)同催化策略。通過簡便的水熱法和光沉積法,合成了Pd負載的富VO的TiO2納米球(Pd/TiO2-VO)復合光催化劑,實現(xiàn)高效光催化苯并咪唑合成協(xié)同產(chǎn)氫(H2)。其中,VO提供了可配位的不飽和位點,有效促進了乙醇的吸附和活化;Pd作為Lewis酸位點,通過Lewis酸堿對的相互作用增強了對堿性胺分子的吸附,推動了縮合反應進程。VO與Pd之間的界面協(xié)同效應顯著促進兩種偶聯(lián)反應底物的有效活化,從而實現(xiàn)了苯并咪唑與H2的高效光驅(qū)動耦合催化合成。


背景介紹

苯并咪唑作為生物醫(yī)學和化學原料領域的重要化合物,具有廣泛的生物活性,包括對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皰疹病毒和流感病毒等多種病原體的抑制作用。然而,傳統(tǒng)的苯并咪唑合成方法存在毒性高、能耗高、成本高及回收性差等問題。近年來,利用太陽能和半導體光催化劑在溫和條件下進行光氧化還原介導的有機合成,提供了一種綠色且可持續(xù)的合成路徑。目前,苯并咪唑的光氧化還原合成主要通過鄰苯二胺與醇在半導體基光催化劑上的交叉偶聯(lián)來實現(xiàn)。然而,這種多相光氧化還原系統(tǒng)仍然面臨著反應物吸附弱、活化難及關鍵中間體解吸不足等問題,從而導致催化活性低下。在此背景下,合理設計具有多活性位點的半導體復合光催化劑來操縱有機底物分子的吸附以更高效地合成苯并咪唑仍然是一個重大挑戰(zhàn)。


本文亮點

1.本工作展示了一種高效的界面協(xié)同策略,通過耦合表面VO和Lewis酸位點,構(gòu)筑了Pd/TiO2-VO復合光催化劑,成功實現(xiàn)了高效光氧化還原催化苯并咪唑合成協(xié)同產(chǎn)氫。

2.優(yōu)化后的Pd/TiO2-VO在光照3 h后顯示出高達3.1 mmol g?1 h?1的2-甲基苯并咪唑(2MBZ)生產(chǎn)速率,展現(xiàn)了目前光催化苯并咪唑合成體系中的最佳性能。

3.機理研究表明,TiO2表面暴露的VO為乙醇分子的吸附和活化提供了配位不飽和位點,促進乙醛活性中間體的生成。Pd作為Lewis酸位點,通過Lewis酸堿對的相互作用增強了對堿性胺分子的吸附,推動了縮合反應進程。這兩者的協(xié)同作用是實現(xiàn)高效合成苯并咪唑的關鍵。


圖文解析

材料合成與表征

通過簡單的水熱法和光沉積法制備Pd/TiO2-VO復合光催化劑(圖1a)。如圖1b-d所示,掃描電子顯微鏡和透射電子顯微鏡圖表明,合成的Pd/TiO2-VO呈現(xiàn)片狀堆疊的納米球形態(tài)。在高分辨率透射電鏡圖像中,可以清晰地觀察到TiO2的(101)晶面和Pd的(111)晶面的晶格條紋(圖1e)。此外,高角度環(huán)形暗場掃描透射電鏡圖和元素分布圖進一步證實了Pd/TiO2-VO中存在N、O、TiPd元素(圖1f)。

圖片2.png

▲圖1. 催化劑的結(jié)構(gòu)表征。

催化性能研究

以鄰苯二胺和乙醇為底物,在氬氣氣氛下對樣品的光催化合成苯并咪唑及協(xié)同產(chǎn)氫性能進行了評估(圖2a)。實驗結(jié)果顯示,使用空白TiO2催化劑時,H22MBZ的產(chǎn)率較低(圖2b)。然而,引入VO和Pd后,Pd/TiO2-VO催化劑的2MBZ和H2產(chǎn)率顯著提高,表明VOPd之間的協(xié)同效應對2MBZ的合成和H2的生成中具有關鍵作用(圖2b和c)。其中,1Pd/TiO2-VO樣品展現(xiàn)出最佳的光催化性能,2MBZ和H2產(chǎn)率分別達到3.1和7.6 mmol g?1 h?1,顯著優(yōu)于現(xiàn)有文獻中報道的苯并咪唑光催化合成性能(2d)。如圖3e所示,1Pd/TiO2-VO在經(jīng)過8次循環(huán)測試后仍保持了優(yōu)良且穩(wěn)定的催化活性。此外,在該光氧化還原體系中,氧化產(chǎn)物和還原產(chǎn)物的生成幾乎接近化學計量比,顯示出較高的原子經(jīng)濟效益(圖2e和f)。對照實驗結(jié)果表明,相較于商用TiO2TiO2-VO由于其較大比表面積和豐富的缺陷結(jié)構(gòu),在苯并咪唑的光催化合成中具有更為顯著的應用潛力(圖2g)。

圖片3.png

▲圖2. 光催化性能測試。

底物拓展

該光驅(qū)動耦合催化反應體系展示了對不同醇類和不同官能團取代的鄰苯二胺的良好適用性。一方面,研究發(fā)現(xiàn)脂肪醇的C?H鍵強度差異對苯并咪唑的產(chǎn)率具有一定影響。另一方面,不同取代基的電子效應也顯著影響苯并咪唑的產(chǎn)率。給電子基團的引入會導致鄰苯二胺氨基上的氮原子產(chǎn)生較高的負電荷密度,從而增強其與Lewis酸Pd中心的相互作用,促進其對乙醛中間體上羰基的親核攻擊,進而提高苯并咪唑的產(chǎn)率。相反,吸電子基團則會降低鄰苯二胺氨基上的氮原子的電子密度,從而減少其對催化劑的親和力,導致苯并咪唑產(chǎn)率降低。

圖片4.png

▲表1. 1Pd/TiO2-VO的底物拓展實驗。

機理研究

通過一系列光電化學表征研究催化劑光生載流子的動力學特性。實驗結(jié)果表明,VO和Pd的協(xié)同作用優(yōu)化了催化劑樣品的光電化學性能,促進了光生載流子的快速分離并有效抑制了其復合(圖3)。

圖片5.png

▲圖3. 光電化學表征。

吡啶紅外和原位紅外鄰苯二胺吸附測試揭示,Pd中心通過Lewis酸堿對相互作用有效增強了對鄰苯二胺分子的吸附,從而推動縮合反應進程(圖4a和b)。此外,原位紅外乙醇吸附測試表明,VO提供了可配位的不飽和位點,促進了乙醇分子的吸附與活化(圖4c)。原位電子順磁共振和原位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分析顯示,吸附在催化劑表面VO位點的乙醇分子極易被氧化,形成乙氧基自由基,進一步氧化生成乙醛活性中間體,與鄰苯二胺發(fā)生交叉偶聯(lián)反應(圖4e和f)。值得注意的是,Pd和VO的界面協(xié)同效應實現(xiàn)了對兩種偶聯(lián)反應底物的高效活化,從而在光氧化還原介導的苯并咪唑合成中達到了最高性能。

圖片6.png

▲圖4. 機理表征。


總結(jié)與展望

作者從分子水平設計了具有Pd位點和暴露VO雙活性中心的Pd/TiO2-VO復合光催化劑,成功實現(xiàn)了對反應底物鄰苯二胺與醇分子的高效吸附與活化,展示了一種新穎且高效的界面協(xié)同催化策略,用于苯并咪唑及H2的協(xié)同高效光驅(qū)動耦合催化合成體系。這項研究凸顯了精確設計催化劑表面精細特性的重要性及其顯著影響,為高價值化學原料的光驅(qū)動氧化還原合成過程中的精準催化劑設計提供新的見解和視角。


作者介紹

圖片7.png

徐藝軍,福州大學,二級教授,博導。主要研究方向為:復合型光催化劑的設計、合成及其催化機理和應用基礎研究。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chuàng)新領軍人才,國家創(chuàng)新人才推進計劃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chuàng)新領軍人才,科睿唯安化學學科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和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目前擔任Molecular Catalysis主編,Catalysis Communication主編,PNAS邀請編輯,Journal of Photocatalysis副主編,ACS Energy Letter, PNAS Nexus, ACS Applied Nano Material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Industrial Chemistry & Materials, Materials Advances, New Journal of Chemistry, JPhys Energy, ACS Materials Au, ACS Physical Chemistry Au, Green Chemical Technology, 天津大學學報,結(jié)構(gòu)化學和中國化學快報等多個期刊(顧問)編委。迄今為止,在Nature, Nature Photonics,Nature Sustainability,Nature Commun.,Chem. Rev.,Chem. Soc. Rev.,Chem,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CS Nano,ACS Catal.,Chem. Sci.,催化學報等學術期刊上發(fā)表論文200余篇,論文引用40000余次,H指數(shù)105。

徐藝軍課題組鏈接http://xugroup.fzu.edu.cn


文獻詳情:

Interface Synergy of Exposed Oxygen Vacancy and Pd Lewis Acid Sites Enabling Superior Cooperative Photoredox Synthesis
Zhi-Sang Huang, Yin-Feng Wang, Ming-Yu Qi, Marco Conte, Zi-Rong Tang, Yi-Jun Xu
Angew. Chem. Int. Ed. 2024
https://doi.org/10.1002/anie.202412707

image.png

長按掃碼,查看原文


聲明:化學加刊發(fā)或者轉(zhuǎn)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作者持權(quán)屬證明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