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里亞科斯·尼科拉烏(Kyriacos Nicolaou)和斯圖亞特·施賴伯(Stuart Schreiber)?;飦喛扑?middot;尼科拉烏獲獎是因為他開創(chuàng)性的合成出在自然界發(fā)現的復雜的有機分子;而斯圖亞特·施賴伯因為他在化學生物學和小分子作為藥用探針方面的研究;2006年,阿達·約納特(Ada Yonath,1939-)與喬治•費埃爾因在“核糖體蛋白合成,光合作用中的光反應”領域中獲得突出成就,獲得沃爾夫化學獎。3年之后,阿達·約納特便獲得了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也是45年當中唯一一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女科學家。
物理獎獲獎者:
約瑟夫·伊姆里(Yoseph Imry)獲獎原因是因為他是介觀物理學(mesoscopic physics)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介觀物理學研究的對象雖然比原子要大,但卻小于宏觀物體;而且可以使用經典力學來處理,但也顯示量子力學性能;以前的沃爾夫物理學獎獲獎者包括弗里曼-戴森(Freeman Dyson,1981)和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1988)。
醫(yī)學獎獲獎者:
C.羅納德·卡恩(C. Ronald Kahn)和路易斯·C.坎特利(Lewis C. Cantley)。C.羅納德·卡恩獲獎原因是因為發(fā)現了糖尿病患者和/或肥胖者體內的胰島素信號傳輸網絡;而路易斯·C.坎特利的獲獎原因是找到了代謝調節(jié)和癌癥的發(fā)展之間的直接聯(lián)系,并發(fā)現了周圍的聯(lián)系;以前的沃爾夫醫(yī)學獎獲獎者有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和魯道夫·耶尼施(Rudolf Jaenisch)建立了誘導多能干細胞的治療潛力(2011)。
農業(yè)獎獲獎者:
特魯迪·麥凱(Trudy Mackay)獲獎原因是因為她在“基因、特征和環(huán)境影響”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另外特魯迪·麥凱也因為創(chuàng)建果蠅基因參考平臺(Drosophila Genetic Reference Panel)而出名,此平臺對科學家用來研究果蠅基因系提供方便;以前的沃爾夫農業(yè)獎獲獎者有Gurdev Khush,其貢獻就在于闡明了水稻遺傳育種的對減輕饑餓意義重大(2000)。
藝術獎獲獎者:
但是2016年的沃爾夫數學獎缺項。
更多信息請瀏覽: Wolf Prizes for 2016 Announced; Israel’s ‘pre-Nobel’ Wolf Prize awardees announced; K. C. Nicolaou And Stuart L. Schreiber Share 2016 Wolf Prize; http://www.wolffund.org.il/
相關信息:
就其沃爾夫獎而言,物理學獎和化學獎被認為是僅次于諾貝爾的同類獎項,而醫(yī)學獎僅次于諾貝爾獎和拉斯科(Lasker)獎,排名第三。事實上,物理學領域的沃爾夫獎獲得者被認為是未來可能的諾貝爾獎獲得者。1978~2010年之間,26人沃爾夫物理獎獲得者當中就有14人之后又獲得了諾貝爾獎。
1975年R.沃爾夫(Ricardo Wolf)以“為了人類的利益促進科學和藝術”為宗旨,發(fā)起成立沃爾夫基金會(Wolf Foundation)。1976年1月1日,R.沃爾夫及其家族捐獻1000萬美元成立了沃爾夫基金會,其宗旨主要是為了促進全世界科學、藝術的發(fā)展。沃爾夫基金會由董事會(由5名沃爾夫家族成員組成)和理事會(由以色列文化教育部長負責,若干名以色列學者和官員組成)領導,下設評獎委員會,負責評獎事宜。評獎委員會由每學科領域3~5人組成,逐年更換。R.沃爾夫于1981年逝世。
沃爾夫獎主要是獎勵對推動人類科學與藝術文明做出杰出貢獻的人士,每年評選一次,分別獎勵在農業(yè)、化學、數學、醫(yī)學和物理領域,或者藝術領域中的建筑、音樂、繪畫、雕塑四大項目之一中取得突出成績的人士。
其中以沃爾夫數學獎影響最大,因為諾貝爾獎中沒有數學獎,而菲爾茨獎雖有影響,但只授予40歲以下的年輕數學家,唯有沃爾夫獎在全世界范圍以獲獎者一生的成就來評定,因此,沃爾夫數學獎堪稱數學領域的諾貝爾獎。
根據統(tǒng)計,沃爾夫物理獎,化學獎和醫(yī)學獎的獲得者中,有三分之一的人獲得了相關領域的諾貝爾獎,因此在沃爾夫獎在這些領域,尤其是在物理和化學領域,其影響力僅次于諾貝爾獎。
先后獲得沃爾夫物理獎和諾貝爾物理獎的科學家有肯尼斯·威耳孫((Kenneth Geddes Wilson,1936 -)、利昂·萊德曼(Leon Max Lederman,1922-)、馬丁·劉易斯·佩爾(Martin Lewis Perl, 1927-)、皮埃爾-吉勒·德熱納(法語:Pierre-Gilles de Gennes, 1932-2007)、約瑟夫·胡頓·泰勒(Joseph Hooton Taylor,1941-)、南部陽一郎 (Yoichiro Nambu,1921-2015)、小柴昌俊(Masatoshi Koshiba,1926-)等。
1978年,美籍華人、物理學家(江蘇省蘇州市下屬的太倉市瀏河鎮(zhèn)人)吳健雄(女)獲得此獎;美籍華人科學家錢永健先后獲得過沃爾夫醫(yī)學獎和諾貝爾化學獎。
來源|科學網諸平博客 編輯|化學加
官微 化學加 2016-1-22同時發(fā)出
投稿合作郵箱:cs@huaxuejia.cn
聲明:化學加刊發(fā)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