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針對腫瘤細胞異質性精準篩選等問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常凌乾 / 董再再,北京大學腫瘤醫(yī)院吳楠、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yī)院陳曦(共同通訊作者)合作報道了一種用于腫瘤細胞進化篩選和電重塑的納米平臺(SEE Platform)。該系統(tǒng)能夠對異質性腫瘤樣本中侵襲性細胞亞群進行無創(chuàng)篩選,并且通過獨特的納米孔聚焦電場技術對細胞進行基因改造,產(chǎn)生具有顯著增強的腫瘤靶向和治療功能的細胞外囊泡(EVs)。這些EVs有效激活了巨噬細胞和T細胞的免疫應答,在腫瘤轉移的預防和治療方面展現(xiàn)出顯著效果(圖1)。成果以“A nano-electro-platform enabling evolutionary screening and remodeling of tumor cells for metastasis inhibition”為題,發(fā)表在《Advanced Science》上。論文第一作者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生物與醫(yī)學工程學院博士研究生劉馮,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yī)院孫宏博士以及北京大學腫瘤醫(yī)院劉冰博士。
圖1. SEEPlatform的設計及抑制腫瘤轉移的原理。
SEE成功實現(xiàn)了對肺癌細胞侵襲性亞群的高效篩選,實驗證實該亞群細胞表現(xiàn)出顯著的遷移和侵襲能力。通過單細胞測序分析,進一步鑒定了高侵襲性細胞的關鍵基因,這些基因主要參與腫瘤免疫逃逸相關通路,為闡明腫瘤轉移的分子機制提供了重要線索(圖2)。
圖2. SEE平臺篩選的細胞測序分析。
基于上述發(fā)現(xiàn),研究團隊利用SEE平臺對該類細胞進行了精準的免疫治療分子遞送和基因改造。通過收集改造后細胞分泌的EVs,并充分利用其固有的腫瘤歸巢特性,成功實現(xiàn)了靶向性免疫治療(圖3)。這種創(chuàng)新策略不僅保留了EVs的生物相容性,還顯著提升了其腫瘤靶向和治療效率。
圖3. 進化篩選增強了EV對腫瘤細胞的靶向性。
為了評估SEE-EVs在體內抑制腫瘤轉移的療效,研究團隊構建了CDX和PDX模型對其治療潛力進行了系統(tǒng)性評價?;谂R床實際治療場景,該研究設計了兩種不同的治療模式:轉移預防模式和轉移治療模式。在轉移預防模式中,藥物干預應用于腫瘤切除術后,旨在消除殘留病灶或循環(huán)腫瘤細胞,從而預防轉移發(fā)生,這一策略主要適用于可手術切除的腫瘤患者。而在轉移治療模式中,藥物直接用于已確診轉移性腫瘤患者的治療。結果顯示,SEE-EVs在體內表現(xiàn)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表明其在藥物遞送方面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另外,經(jīng)IFN-γ mRNA和PD-L1 siRNA工程化的SEE-EVs,在轉移預防和轉移治療中均表現(xiàn)出顯著的治療效果,其優(yōu)異的抗腫瘤性能為腫瘤免疫治療提供了新的策略。
圖4. SEE-EVs用于腫瘤轉移特異性治療。
聲明:化學加刊發(fā)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